今天介绍的这支部队可以称得上是我军老资格的队伍,根正苗红。其前身最远可追溯至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后,南昌起义军余部编成的红4军28团3营。之后先后改编为红4军2纵队、红4军11师、红1军团11师等。1933年6月,该部被改编为红一军团2师5团,在各次反围剿斗争中屡立战功,与1师的红1团和2师红4团并称为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团——“三只虎”。1933年8月1日,红一方面军召开运动大会,5团夺得军政文体全优和总成绩第一,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红五团”的荣誉称号。在长征途中,红5团血战湘江西岸,与数倍与己的敌军血战7天6夜,为掩护中央纵队做出了惨烈牺牲和重大贡献。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5团的番号屡有更改。抗战开始后,该部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2营,后参加平型关战役。其所属5连战中与日军展开刺刀见红的白刃格斗(那可是37年的日军常备师团),打到最后,包括炊事员在内,仅剩下30来人。即便这样5连也没有放过敌人一车一卒,光荣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343旅授予其“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荣誉称号。之后该部几经发展,番号先后为115师5支队5团,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5支队5团,115师教导3旅7团等,于1942年发展为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7团,之后为第8军分区7团,始终坚持冀鲁豫地区的抗战活动。
1945年9月,该团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与同为8分区的4团和6团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1旅(之后又加上了有“红四”血统的10分区20团)。1946年1月,1旅奉命随一纵一道挺进东北。行至热河平泉后发现果军已经抢占了山海关和锦州,一纵的北上之路被堵住,于是就地调归晋察冀军区建制。同年12月,1旅随纵队南返归建,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1旅(不过带头大哥杨上将被留在晋察冀了)。1948年5月,改称中野一纵1旅。1949年2月,全军统一整编,1旅被授予番号为16军46师。在解放战争中,46师(1旅)先后参加了平汉,豫北,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豫东,郑州,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部队富有朝气,作战经验丰富,执行命令坚决,作风勇猛顽强,进攻、防御、野战、攻坚兼备,战功显赫,一直是中野的头等主力师之一,号称“挺进部队”。
1952年夏季46师随16军一道在辽东半岛进行整编改装,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合成军,是当时我军装备最先进、实力最强的部队。而46师当时辖步兵136、137、138团、炮兵327团和坦克自行火炮252团,堪称兵强马壮。1952年12月,46师随16军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准备、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直到1958年4月从朝鲜回国。
回国后的46师先后参加了1960年建设大庆油田会战、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1987年扑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1998年嫩江流域特大洪水抢险救灾等重大行动。1985年9月,46师在百万大裁军中得以保留,改称为16集团军46师,执行北方甲种步兵师编制,下辖136、137、138团、炮兵团、高炮团(原68军高炮团)和坦克团(原16军坦克团),是当时少有的六团制步兵师。
1998年9月,撤销辖内137团建制(其实这个137团不是46师的亲儿子,亲生的137团在1951年留在贵州铜仁,后转隶14军。这个137团其实是原17军50师的148团,后娘的孩子没人疼自然先裁了),138团与原47师139团合并并保留139团番号,仍然归46师建制(原47师被改编为预备役部队)。2017年新军改后,46师被一拆为二,以139团为基础加46师炮兵团改编为80集团军某合成旅(后面会详细介绍);而以136团为基础加入46师装甲团改编为79集团军某合成旅。70周年阅兵仪式上,该旅有两个单位入选百面战旗,分别是“模范红五团”(该旅是其直接传承单位)和原136团辖内的9连(“红九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其军中地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