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着金汤匙出生在大帅府的张闾瑛,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作为张学良和于凤至唯一的女儿,不难想象她会受到父母怎样的宠爱。
倘若没有后来的时局动荡,这个师从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学习绘画的千金大小姐,也许会在文化艺术领域颇有建树。
怎奈覆巢之下无完卵,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让她注定无法选择一段平淡安稳的人生。
长大后的张闾瑛辗转国外,独自陪伴母亲数十年,现如今以106岁的高龄定居美国。
帅府千金 童年无忧
其实不仅是张学良夫妇对张闾瑛宠爱有加,祖父张作霖同样将这个小孙女视之为掌上明珠。
在张闾瑛满月的时候,张作霖特意在府中大摆筵席,好好地庆祝了一番。
当时的张作霖,还是当之无愧的东北王,在东三省范围内,很难找到比张氏更有势力的大家族。
由此可见,幼年时期的张闾瑛,过的是一种怎样衣食无忧的生活。
父亲张学良对这个女儿更是极尽喜爱,无论公事多么繁忙,他也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张闾瑛,父女二人一起郊游、骑马——那段幸福的童年回忆,也陪着张闾瑛度过了后来很多难捱的日子。
张学良夫妇对张闾瑛的培养可谓是全方位的,诗词歌赋面面俱到。
而且还大费周章为她请来名师授课,可见他们对张闾瑛寄托了很高的期望。
争气的张闾瑛也不负众望,优渥的家庭条件为她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张闾瑛同样也牢牢把握住了这些难得的机会,她潜心学习,进步神速,逐渐出落成一副名门闺秀的模样。
可以说在双亲的悉心照料下,张闾瑛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时光。
而且权贵家庭的出身,也并未让她沾染上不良习气,张闾瑛的成长轨迹,一直都在向着思想独立的新时代女性靠拢。
原生家庭所提供的物质保障,让张闾瑛可以更为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的倾斜,让她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认识这个世界。
但正如多年后,张闾瑛提到的那样,幸福的内核也许恰恰就是平凡。
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与后来的家族动荡以及民族苦难所碰撞——二者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灼烧感”,要比常人高出数倍。
正是因为张闾瑛的童年太过完美,才会让她在触碰到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时,陷入巨大的痛苦。
1928年的时候,12岁的张闾瑛第一次体会到了何为真正的悲伤。
日本关东军设伏于铁路,让祖父张作霖乘坐的军列于皇姑屯发生了爆炸。
重伤的张大帅回到位于沈阳的大本营不久,就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离世。
张作霖的死亡,不仅让幅员辽阔的东北地区失去了主心骨,也让原本幸福的张氏一族自此再无团圆可言。
家国情仇的纠葛——开始缠上了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
父亲张学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开始以少帅的身份接管东北的军政事务。
张闾瑛敏锐地感觉到了家庭的变故,她发现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几乎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
厄运似乎格外眷顾曾经体会过幸福的人,1933年胞弟张闾琪因病离世。
短短几年之间,家中接连有亲人永远离开她,和至亲天人永隔的惆怅,开始无情敲打着张闾瑛的意志。
虽然祖父和父亲都是军阀出身,但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国情怀却不曾衰减分毫。
张闾瑛知道在国难当头之际,没有人能做到独善其身,唯有反抗才能为国家找到生存的出路。
但在抵抗侵略的漫漫长路中,先驱者面对的不仅是来自侵略者的威胁,还有身边那些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是信念的动摇。
原生家庭给了自己极为富足的生活,但同样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位于金字塔尖的张家人在面对外侮入侵时所做的抉择,同样也会被推到台前。
张闾瑛自然知道父亲会作何选择,她也会义无反顾地站在张学良这边。
但她很快发现,自己的支持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这让她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也许在祖父重伤身亡的那一刻起,张闾瑛就已经和自己曾经的生活挥手作别了。
尚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的怅然无奈,让张闾瑛产生了一种近乎窒息的感觉。
作别过往 异国求学
下野后的张学良放慢了生活节奏,1933年中旬他带着夫人于凤至和几个子女前赴欧洲考察。
在切身体验了一番国外风情之后,张闾瑛的留学梦又开始蠢蠢欲动。
父女间在经过多次的深入交流后,张学良最终同意了女儿留学的想法。
而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个视为掌上明珠的乖女儿,她的独立意识好像已经悄然觉醒了。
为了照顾子女以及不让丈夫分心,一如既往识大体的于凤至决定留在国外陪读。
他们把留学的第一站确定在了意大利的罗马。
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和张学良私交还算是不错。
在他的关照之下,张闾瑛的求学生涯和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张学良自己则回到了国内。
在罗马求学的两年时间,让张闾瑛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她渐渐学会了多维度地看待世界。
可以说这段留洋的日子,重塑了张闾瑛固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然而好景不长,1936年底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合法性的意大利,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
而深谙民族大义的张学良果断和齐亚诺断交,这样一来,张闾瑛自然就不再适合留在罗马了。
后来于凤至多次辗转,最后带着孩子们来到英国继续求学。
而此时的张闾瑛,也已年满20岁。
在伦敦安定下来以后,张闾瑛很快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思想新潮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张闾瑛,散发着一种知性的魅力。
这样的优秀女性,自然是会吸引很多男孩子的青睐,陶鹏飞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中学毕业后的陶鹏飞顺利考入东北大学,还曾担任过东北大学校篮球队队长。
巧合地是彼时东北大学的校长正是张学良,陶鹏飞在校期间,还曾受到过张学良的接见。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陷入战乱,离开学校的陶鹏飞,不得已在山海关内开启了一段流亡的生涯。
也正是这段凄惨的流亡经历,让这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坚定了要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想法。
费尽千辛万苦来到英国之后,陶鹏飞如愿进入剑桥大学深造。
他抱着一颗求学救国之心,在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旅途。
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相遇了,虽然在家世上和张闾瑛之间存在着鸿沟般的差距,但同为进步青年的二人又怎会在意这些世俗的偏见。
陶鹏飞对张闾瑛展开了热烈地追求,他直言不讳地向张闾瑛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而贵为千金小姐的张闾瑛,同样仰慕于陶鹏飞的才华,两个人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甜蜜的恋爱之旅。
两个对“自由恋爱”认可且向往的人,拥有着极为相似的灵魂。
爱情的召唤,如同宿命的安排,携手漫步在落日余晖下泰晤士河畔的这对青年男女,很快就成为了人人艳羡的甜蜜爱人。
成绩优异的陶鹏飞醉心于学术研究,英国的学业结束后,他又先后前往德美两国攻读博士。
同样追求进步的张闾瑛,则是追随着爱人的脚步,选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志趣相投的二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谈婚论嫁的这一步,张闾瑛还曾给远在国内的父亲写信,希望他同意二人的婚事,但很遗憾却没能得到张学良的支持。
其实这时的张学良在发动西安事变,联合杨虎城将军兵谏蒋介石之后,已经被软禁了起来。
但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妻子和女儿,他内心深处仍然有着深深的牵挂。
父亲的拒绝让张闾瑛不免有些失落,但这却并没有影响到她和陶鹏飞的感情。
随着两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地亲密,看在眼里的于凤至,便做主让女儿和陶鹏飞正式结为了夫妻。
两个人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在毕业之后,夫妻二人经过慎重考虑一致决定留在美国。
一同留下的,还有母亲于凤至。
在和父亲长期分离的这些年,于凤至对张闾瑛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早在张闾瑛成年之时,就有人给她介绍过所谓“门当户对”的世家子弟。
但思想进步的张闾瑛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她一句“要嫁就嫁布衣”尽显独立女性风范。
而这份敢于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洒脱,大部分都是从母亲于凤至的身上学到的。
漂泊旅人 侍母思父
时间很快来到了1958年,张闾瑛夫妻和母亲商量过后,决定变卖掉位于纽约的住所,举家搬迁到了旧金山生活。
而这时的于凤至早已是疾病缠身,已经难以自理生活。
来到旧金山的张闾瑛夫妇,创办了旧金山中华联谊会。
陶鹏飞多年来,一直担任着会长的职务,张闾瑛同样是社团中的骨干成员,后来年逾九旬的她,还经常投身于社团的义工活动之中。
看上去这段海外旅居的生活还算光鲜,但实际上在国外的这些年,张闾瑛几乎每一刻都在承受着旁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二战时期,和她们一起出国的弟弟在战争中受到了惊吓,饱经折磨后死于败血症。
家中最小的三弟,则是前往美国后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加之父亲在国内被软禁,数十年间在异国他乡的张闾瑛,只能和日渐憔悴的母亲相依为命。
而儿子的接连离世,同样对于凤至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段时间内她甚至患上了乳腺癌。
很难想象,张闾瑛需要拥有一颗怎样坚强的心,才能在这接连不断地打击中,挺直自己的脊梁。
她不仅需要承受弟弟离世的痛苦,还要照看患病的母亲,更需要时刻关注国内父亲的情况。
即便是以女子之躯直面万难,张闾瑛依然交出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她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求学、生活、恋爱、工作,把多舛命运所带来的艰辛全部咽下,活出了最美的风采。
1990年初,于凤至病逝于旧金山,张闾瑛则是和丈夫一起料理了母亲的身后事。
自此世上和她唯一还有血脉之情的人,只剩下了数十年未曾相见的父亲。
后来,张学良重获自由身,得知消息的张闾瑛,第一时间奔赴台北,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
经年未见的父女二人相拥而泣,虽然很多记忆都已模糊,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却令人动容。
1991年,张学良前往美国探亲访友,他的第一站就是爱女张闾瑛的家。
张闾瑛夫妇二人热情地接待了到访的张学良,在旧金山的那段日子,张学良也一直都住在张闾瑛的家中。
两年之后,张学良选择赴美定居,虽然他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定在了夏威夷,但也不难看出,对女儿的思念,正是张学良选择前往美国的重要原因。
在张学良人生的最后十年间,张闾瑛始终在其身前侍奉。
此前被斩断数十年的父女情,终于在张学良垂暮之年时得以延续。
2001年10月,张学良将军在夏威夷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位爱国将军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也把那份深深的思念留给了唯一的女儿张闾瑛。
继母亲之后,她又亲手送别了自己的父亲,平静的张闾瑛并未多言,只是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如今,106岁的张闾瑛早已参透这世间的生离死别,对于命运的馈赠,她无论好坏都选择了拥抱和接纳。
张闾瑛经历过的一切,也许不会有太多人能够产生共情,但对张闾瑛来说,她在乎的也从不是这些。
想必她更想传递的,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人生态度。
不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经历,还有那不平凡的种种遭遇。
也许从张闾瑛的故事中,我们能领悟到一个富有哲学思想的道理——将不平凡归于平凡,往往是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张学良在台湾》——郭冠英
《西北文化日报》
《张学良传》——张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