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胜利的号角响遍了朝鲜的每个角落,中方留下数批志愿军帮助朝鲜百姓重建故土。
5年后,志愿军收到了回国的通知,帮助朝鲜战后重建的战士们将分批回到祖国,战士们听到了能回家的消息都热泪盈眶,恨不能马上飞回去。
不过,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王兴复。
原来,随着和朝鲜人民的往来深入,志愿军战士王兴复结识了善良可爱的吴玉实,两人在朝夕相处中已经坠入了爱河。
当然,除了回国,一个更大的困难摆在两人面前,即:我军明令禁止与朝鲜人结婚,这让王兴复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
“这条律令是针对志愿军的,想结婚,除非……”王兴复的上级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面对不可兼得的情况,王兴复的选择会是什么?
一、烽火佳人
志愿军战士王兴复虽然没有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奋勇杀敌,可是,他的后方工作也不容轻视:军队交通的指挥、物资的补给以及接待各方领导和志愿军等,他的工作是繁重且重要的。
附近的朝鲜人民也会来和志愿军一起重建家园,他们有时会带来当地的特色美食请志愿军品尝,也会帮忙运送一些物资和伤员,而志愿军也会在当地农忙的时候帮助农户收割粮食,帮助村子里的老弱病残,安排他们的生活。在朝鲜人民心中,志愿军就是亲兄弟,是他们的恩人。
王兴复所负责帮助重建的家庭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一位母亲带着两儿一女,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其乐融融。
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个家庭平静美好的日子,两个儿子不得不奔赴战场,且都不幸牺牲,只剩下了一个柔弱的女孩吴玉实和年老体弱的老母亲。
战后的朝鲜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个朝鲜家庭一老一小,日子十分艰难。王兴复的到来是这个家的一缕曙光,看着破碎的房屋和杂草横生的院子,他毅然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女孩的责任。
长时间的接触,让这个小女孩萌生了一种别样的崇拜之情,在她眼里,王兴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会修房子、盖房子,还会种庄稼收麦子,他有知识有涵养,会亲自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还会教自己讲中国话和识字,吴玉实对他很是依赖。
而小伙王兴复也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妹妹,刚开始只是拿这个黄毛丫头当作亲妹妹,可是,随着这个小丫头一年比一年出落的亭亭玉立,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王兴复也不再拿她当妹妹,二人之间的爱意开始生根发芽。
二、艰难抉择
1958年,王兴复接到了回国的通知,对此,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吴玉实的母亲也非常喜欢王兴复,二人早已私定终身,可是,部队铁一般的律令作为军人绝不可以违背,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这条法令是针对志愿军的,你看……”王兴复的上级反复思考后说出了这句话,这是他能为下属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法,也就是复员。
王兴复陷入了两难,他二十岁就来到朝鲜,做从事着艰苦的战后重建工作,就是为了在大好的青春年华报效祖国,如今他正值壮年,就这样退出报效祖国的队伍实在不甘,思来想去,他决定征求恋人的意见。
“如果我不走,你愿意嫁给我吗?”王兴复小心翼翼地询问。
“是的,如果你想留在这里,我愿意嫁给你。”女孩红着脸说,她的笑容像朝阳般明媚。
王兴复不想留下终生的遗憾,他也必须为这段感情负责,最终,向组织提交了复员的申请,申请要经过朝鲜外务省、人事局等多个部门转批,几经辗转,终于获得了中朝相关部门的批准。
依据当时的规定,在朝鲜结婚定居的华侨都必须加入朝鲜国籍,得知这一规定后,王兴复不得不再次做出牺牲,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他的结婚申请也终于在1962年被朝鲜当局亲自盖上章,并批复了“通过”两个字。
婚后,两人非常恩爱,吃苦耐劳,家中里里外外都干净利索,一起悉心照顾老母亲,让其安享晚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很快有了他们爱的结晶,
后来,王兴复当上了一所华侨小学的校长,他教学校的孩子们母语和汉字,给他们讲中国的历史,教育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来自中国的志愿军的恩情。
这其实也是王兴复的一块心病,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也想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此他告诉妻子,自己一定要恢复中国国籍并回到祖国生活,叶落归根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观念。
三、回归故里
面对丈夫的思乡之情,妻子吴玉实抚摸丈夫的手对他说:“如今我的母亲已然走,没什么可惦念的,我们在朝鲜也生活的够久了,不如我陪你回到你的故乡生活吧。”此话一出,王兴复立刻眼含热泪,他一把抱住了善解人意的妻子。
只是,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已加入他国国籍的华人想要再次修改国籍十分艰难,吴玉实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一次次找到政府询问手续进度,期间不断补办各种手续证明,直到70年代末,二人再次向我国驻朝鲜大使馆递交回国定居材料,终于获得批准,吴玉实也正式加入了我国国籍。
1981年,这位阔别祖国二十余年的老战士终于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曾经的援朝英雄已经成为饱经沧桑的老人,当众多媒体争先恐后报道他们的爱情故事时,两位老人依旧不喜不张扬,默默回到了简单平淡的生活。
曾经的他意气风发,面对祖国的任命,他勇于担当,奋勇向前,等祖国安定,他不负良人,并教书育人,上无愧于国家,下不负于妻儿。
王兴复在老家工作到60岁顺利退休,和妻子安享晚年,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他展现了中国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在两片土地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印证了两国人民深厚伟大的友谊。